此则不然,知非阳虚湿盛,乃由血虚肺燥也。君火壮而阴邪立消,怔忡自然不作矣。
学者苟能识得元阳飞潜之道,何患治肿之无方哉?又仲夏纪曰:仲夏行秋令,则草木零落,果实早成,民殃于疫。
故风热甚而寒湿同于燥也。非固也,诚以医之为道,贵能观虚实,辨阴阳,其理甚微,其效甚捷。
今为之总其大纲,括以阴、阳两字为主,余不足录。此《内经》诸篇,分明以暑热伏于前,风寒感于后,而会于少阳表里营卫之间,所受之气,本一寒一热,故病亦如是。
笔者亦常用此方治疗脾肾阳虚,身体羸弱,反复感冒之患者,获得满意之效果。 龙者,即坎中之一阳也,龙奔于上,而下部即寒,下部无阳,即不能统纳前后二阴,故有一咳而大便欲出,小便不禁者,是皆飞龙不潜致之也。
本之《内经》,参之诸家,验之今世,即世人泛指伤寒、温疫、春邪、秋邪、时邪、温病、热病诸证之本原也。饮食衣服药食之类,往往生醭,人居其间,类多中湿。